很多人问我决定援疆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我的回答永远都是:我想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自己以后不后悔,从我知道可以主动报名援疆那一刻起,我已经做了决定,我要去援疆。
在得知自己是吉林省检察机关首位90后援疆干部也是最年轻的援疆干部时,我暗下决心:别人45岁来援疆能做到的事,我25岁一样能做到,而且会做的更好。
有人曾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有多大。”但援疆工作远远不是“新疆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么简单。从东北边陲的吉林延边跨越4500公里来到西北边境的新疆阿勒泰,遥远的距离形成了两地巨大的差异,援疆的“第一课”就是学会适应。
初到阿勒泰,经常因为干燥的气候流鼻血,因为倒时差而头晕,拌面、馍馍、羊肉、奶茶,生活中很多细节一时间完全变了模样,紫外线的强大让我这个没怎么暴晒过的东北小伙儿三天后身上就出现了“黑白分明”的边界线。援疆的“第一课”着实辛苦,却让我慢慢成为了真正的新疆人,真正的阿勒泰人。
值班备勤、“民族团结一家亲”、“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这些都是援疆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和历练,真实又充满挑战。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住户工作中,与哈萨克族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他们所表现出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让我对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在我9月初第二次到亲戚家时,一进门哈萨克族大姐就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我说:“过年的时候来多好嘛,很多吃的。剩的肉放冰箱里了,明天我们煮肉吃。”即使我之前只来过一次,大姐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家人,我那时就在想,住在村上即使有再多的困难和不适应也都能克服。
援疆路虽然辛苦,但身边同事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才真正让我动容。
当我们在内地抱怨着偶尔的加班时,新疆的同仁们已经将“五加二、白加黑”变成了常态;当我们在内地的深夜进入梦乡时,新疆的同仁们正为我们守护着祖国西大门的平安夜色;当我们在内地计划着假期的活动安排时,新疆的同仁们正在村上帮着亲戚打草、打瓜,谋划着怎么帮助亲戚家脱贫致富。来到新疆常听一句话“我们今天所付出的努力,都是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平安稳定的新疆”,话语简单朴实却让人充满力量。
可能若干年后我也可以骄傲的跟我身边的人说:我也曾经为新疆的平安稳定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援疆三个月,最深刻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援疆无悔。也曾有过想家睡不着觉的时候,却从没有一刻觉得后悔来援疆。“不负组织重托、不负新疆群众、不负家国情怀、不负援疆岁月”四个不负的新时代吉林援疆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在我心里,成为我援疆路上的强大精神力量。